29. 家庭照片冊1


1993年8月,女那禾多做了一個<家庭照片冊>專號(16頁),以下是我當時負責執筆的編輯室導言,其中很好的交待了整個編輯的過程及意念,下一回我回來再談這個冊子的另一部份。“ 飯澤耕太郎先生上月來香港演講關於日本當代的攝影,其中提到了當代的紀實攝影。包括了拍攝個人的私生活,這點有異於上一代的紀實攝影都是拍攝一些較闊大的題材。<家庭照片冊>從一個角度去看也是屬於上面提到的私生活紀實。不過我們籌辦這個專輯時,原意是從人像的角度出發,上一期我們做了一個人像專號,內容都是一些有主觀拍攝人像這行為下放到拍攝者和被攝者之間不以任何一方面為主位的紀實活動。我們選了11位有著不同背景的小朋友,他們用同一隻自動照相機(雖說自動,但仍有不同的制式可自行選擇),用同一種菲林去拍攝自已的家庭照。我說的背景主要還是小朋友父母的職業性質,這裡包括了文學工作者,美術教育工作者,編輯,攝影師,創作主任,商人,室內設計師,髮型師等等。當然,還有一樣重要,東方和西方的家庭,他們的不同生活文化背景和小孩子的成長,我們都覺得會有片羽鱗爪在照片中呈現。照片並不完全以拍照者為主位,一部有良好性能的自動照相機負責了照片的基本技巧部份,更大的空間我們預留了給被攝者怎樣去自我表現和怎樣去協助孩子完成照片的執行。這是我們要辦這個專號的原意,也是想把肖像攝影開放到另一個層面去檢驗。在編輯過程中,我們接觸到不同的小孩,除了年齡之外,他們對於一部照相機和對一個拍攝計劃的反應都有明顯的差異。有些卻在拍攝之前有著明顯的觀點。我們要求每一位小朋友寫一點文字,文字令我們閱讀一張照片時多了一個額外的渠道。我們同時又約了郭恩慈從一個較文化的角度寫她一點關於兒童攝影的意見。她寫關於兒童拍攝技巧的觀點雖然和我們的不盡相同,但卻反映出我們籌辦這個<家庭照片冊>專號不是以技巧性照片為依歸的原則。後來我們很自然想到需要約一位小朋友做封面,李思萎(10歲)本來猶疑在選擇用攝影或她熟識的桌上電腦作為表達媒介,後來她選了後者。她用Studio32參照小朋友用的藝康AF600畫了一隻照相機,我覺得作為一個刊物封面這有太多的空間,便建議她寫一點關於攝影的文字放上去。在不自覺間,這個提議也多少滑落了在前面原是設定的孩子和家庭間的合作架構。他們都像一面鏡子。”
(上圖 李思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