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愛克發之愛


女那禾多92年開始附刊在攝影畫報的時候有一個默契,是畫報可以尋找一個廣告放在女那禾多的最後一頁(第16頁),作為支持畫報支持女那禾多出版的計劃。第一年畫報找來了哈蘇相機,那頭紅冠彩雀站了足12個月依然都是一樣,而且與內容格格不入,我們便建議畫報找愛克發,並且由我們提出一個計劃:每個月我們找一個攝影師,選用由愛克發提供的產品做一個作品放在封底,作品旁標示該個產品名稱及型號,圖下並放上該個產品,下款當時愛克發全球沿用的一行廣告句"Agfa. Preferred by those who know."。我想這個安排著實是照顧了兩方面,而且,我們也視這個區域是刊物內容的一部份。這個部份分別發刊了這些攝影師的作品:"朱德華,劉清平,鄧鉅榮,張益平,毛文羽,林世昌,Angela & Carsten Schael,李志芳,David Lui,李家昇,Mike Tsang,郭孟浩,沈嘉豪,Josiah Leung,梁志和,黃楚喬,Eric Cararre Lowe"。這個廣告計劃維持了年半(93年1月至94年6月),直至後來愛克發改變了在香港的宣傳計劃才告終。這其實是愛克發當時在香港眾多支持藝術活動的其中一項。有一回,我往愛克發位於黃竹坑的寫字樓開會,他們數層寫字樓的牆上盡是藝術品,而且大部份都是從香港大小藝術展覽或從個別藝術家手上售得。攝影物料業,如寶麗來,柯達等在外國的公司均有計劃地售藏藝術作品,在香港,獨愛克發有此愛及發見。94年OP Print Program在香港開始,引動攝影作品收藏的計劃,每一季發刊10位攝影師。愛克發支持該個計劃購買了第一年全年40張作品,並闢一牆作為長期全部展示。當時每張港幣$1200的8x10照片,去年我將其中一張我所藏的邱良8x10照片(OP第一年第二季的作品)以US$1200轉讓了給另一位收藏家。當然,這是非常個別的例子。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當時愛克發支持香港藝術也一點是來自西方企業傳統。收藏藝術品的計劃除了形像建立,社會回饋之外,其實也是一項龐大回報的藝術投資。雖然後者未必是當時愛克發的意欲,愛克發的種種支持藝術計劃,卻來自當時該公司的行政總裁Hans Lodders。他對藝術的認識及熱愛,促成了歌德學院攝影畫廊,藝穗會畫廊,大大小小各個層面的藝術活動。甚麼人要寫90年代香港藝術的發展卻不可能漏掉愛克發。也許這是後來愛克發改變行政架構,改變宣傳策略時所始料不到它曾經對香港藝術的貢獻及所產生的影響力。
(上圖 張益平, 下圖 毛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