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多面蘇慶強


1. 有一回我在Google搜索與我畫廊有關的網頁,其中一頁陌生的,一個在比利時的網站說在多倫多看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展覽,那便是蘇慶強的This Mortal Coil (2003年11月)。2. 蘇慶強的作品在多倫多的攝影師圈中算是備受愛好,例如前回提到的Sara, David 等都是鍾愛蘇的作品,我們也不難發現其間的脈絡。3. 甚至,去年我們替蘇捐出一張作品作為在多倫多的一項籌款活動(Houselink's Double Exposure, 由Stephen Bulger Gallery 策劃)。4. 有一回在台北,與吳家寶談到香港的攝影,吳問我香港現今10個最出色的攝影師。蘇慶強便在我名單之內。吳家寶卻有另外的意見,他相對提出的另外一位攝影師,事實是經過幾年再沒有甚麼的表現,即使他當時有著一個很像和當代攝影藝術取向的思考模式和社會感。其實當時那一段談話吳是想引領私下去比較香港的前端與台灣的前端怎樣去與國際當代攝影藝術發展衡接,假若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蘇明顯是欠缺了,起碼他是欠缺了具有對當代藝術敏感的輯剪能力。當代藝術訊息感強,又夾雜著噯晦細膩糾纏的表達方式,已不是傳統以美學為主導的模式可以代入。不過這裡還可以繞道去提出另一個問題,那便是從傳統發展過來的現代攝影以及從觀念藝術發展過來的現代攝影之間的爭持。蘇慶強是比較屬於前面的那種,他的創作生活開始於80年代,可以說我們一直觀察著他的攝影軌跡。從達觀到靜觀到他怎樣開始起他從執著走出來的寶麗來又走回了執著。蘇慶強幾個路向的作品分別出版過三冊攝影集:(1999),<華南地誌>(1999),<靜夜> (2002)。女那禾多分別在95年1月號及<香港論>(1996)發表過他的作品集,蘇慶強可以說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多產的攝影師。也是最多面貌的攝影師。他的面貌除了上面提到三組已經很成熟的作品外,還包括不少本來是不需發表的不同方向作品。發表的取捨也許可以說是源於策略論,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反映著藝術家的編輯能力,所謂編輯能力也即是作者怎樣調度自已作為對整個藝術環境的理解和認知,這個調度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無形的創作,也同時提供了作為作品閱讀時的一個輔助量度標準。